精密仪器系杨原牧副教授在《自然-物理》发文报道近零介电常数材料中的高次谐波产生

7月15日,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杨原牧副教授与合作者在《自然-物理》(Nature Physics)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《近零介电常数材料中高次谐波产生》(High-harmonic generation from epsilon-near-zero materials)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近零介电常数材料中的光场放大效应,在固态薄膜中高效产生紫外高次谐波的新方案。

图1. 近零介电常数材料中高次谐波产生示意图

高次谐波产生指的是物质在高强度激光照射下,由于强的非线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,产生紫外、X射线甚至更高频段谐波的现象。高次谐波产生是实现超短阿秒脉冲产生的基础,此外,它还被广泛应用于高能光电子能谱等领域。传统用于产生高次谐波的媒质是氙气、氩气等惰性气体,然而气体产生高次谐波的效率并不高,并且实验装置非常繁琐。利用固态媒质才生高次谐波是另一种思路,然而,人们在尝试中遇到了若干挑战,其主要原因在于固态媒质通常在紫外或更短波长区域吸收严重,限制了高次谐波的产生效率。

在本研究中,杨原牧和合作者提出了应用近零介电常数材料(epsilon-near-zero material)实现高次谐波产生的新方案。近零介电常数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磁特性的材料。当一束激光斜入射到由近零介电常数材料构成的薄膜时,由于电磁边界条件的限制,材料中的光场可被大幅度增强,进而大幅度提高非线性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。基于此效应,合作团队得以在10 GW/cm2量级的低泵浦激光功率密度下观测到九次谐波的产生。同时,得益于近零介电常数材料中独特的热电子动力学过程,合作团队还观测到了高次谐波光谱的显著红移及展宽。这一成果为研究固态媒质中的强场、超快电子动力学提供了新的平台,为调控高次谐波的时域及频域特性提供了新的方法,并为未来实现集成化、片上极紫外阿秒光源指出了可能的方向。

图2. (a)高次谐波产生实验装置示意图;(b)实验测得高次谐波光谱。

杨原牧副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,清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。论文的合作者包括了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及斯坦福加速器(SLAC)国家实验室卢健博士、刘汉喆、吉米雷(Shambhu Ghimire)研究员,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曼哈瓦卡斯(Alejandro Manjavacas)助理教授,美国桑迪亚(Sandia)国家实验室陆威廉(T.S. Luk)研究员、辛克莱尔(Michael Sinclair)研究员、布雷纳(Igal Brener)研究员,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凯利(Kyle Kelley)博士、伦纳斯特伦(Evan Runnerstrom)博士、玛利亚(Jon-Paul Maria)教授等人。

论文链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67-019-0584-7